新闻NEWS

首页>新闻 > 正文

叮!我们的国际队友已加入阵营——记者史沫特莱与她的“中国战歌”

2025-09-29 21:09:44 来源:广西广播电视台
  “沦陷区医疗人才缺乏,日军榨取民脂民膏,我呼吁国际支援中国,为胜利努力,同时希望中国人民团结一心。”

▲电视剧《阵地》剧照 史沫特莱 安妮娜(饰)
  CCTV-1黄金档热播电视剧《阵地》中这段振聋发聩的呼吁并非虚构。演讲者是将生命与中国人民紧密绑定的美国记者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当抗战烽火燃遍中国,她主动以笔为援,成为中国文化抗战阵线上的“最强辅助”。
  ——叮!我们的国际队友“史沫特莱”已加入战斗!

  桂林,在她笔下是一个“很不一样”的中国城市。它接纳着四处流亡的文化精英,让思想的火种得以存续。另一方面,空袭又屡屡打破宁静,她拍摄照片记录暴行。但比暴行更深刻的,是她的发现:中国人民在废墟上反复重启生活。这份坚韧,便是最顽强的抵抗。

▲电视剧《阵地》剧照

  她的战斗宣言:我是中国人民的朋友
  她的“武器”是打字机和相机。1928年,她以《法兰克福日报》特派记者的身份深入烽火中国,这片土地的深重苦难与不屈抗争,便在她心里烙下了鲜明的印记。从上海码头工人背上留下的警棍血痕,到北平火柴厂童工瘦如枯枝的双手,她用镜头记录下真相,并将所见所感化作控诉的炽热文字。当国民党当局撕毁她的护照,将她诬陷为“间谍”并投入监狱,她未曾退缩,反而在黑暗中握紧胶卷和笔。那一刻,笔尖的微光,成了刺破谎言最锋利的剑。

▲史沫特莱与妇女救国会成员(来源:纪录片《烽火笔墨》)
  她深入延安,不仅采访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共领导人,更主动搭建桥梁,邀请国际记者团到实地探访——让世界看见:延安有一群“思想进步的现代人”。

▲史沫特莱(右一)与毛泽东(左一)、朱德(右二)在延安游击队员基地(1937)(来源:网络资料)
  在随军采访中,她被广西籍抗日将领钟毅的爱国情怀“圈粉”,约定要为其部队撰写报道。然而钟毅将军的殉国,让这个没能兑现的承诺,成了她的“意难平”。1940年,史沫特莱踏上桂林的土地,她带着承诺而来。在钟毅将军墓前静静的悼念,是了却一桩长久的心事,也是对钟毅将军最高的致敬。

▲钟毅(史沫特莱拍摄,来源:纪录片《烽火笔墨》)
  她直接促成了白求恩、柯棣华等外援来华,为危难中的中国搭建起一条无比珍贵的国际医疗支援通道。

▲白求恩(来源:纪录片《烽火笔墨》)
  她的生命宣言:"我已生根在这片土地"
  她曾写道:“只有当我在中国的时候,我就不感到自己是个外国人,在那儿,我总以为自己是中国人民中间的一个,我仿佛已经生根在那片土地上了……”——这是史沫特莱对中国人民的深情。
  即使1941年因病返美,她仍倾尽稿费救济中国饱受战争灾难的孤儿。走到生命尽头的她,要求再听一次《义勇军进行曲》,再亲吻一次中国的土地,并长眠于这片她早已生根的国度。

▲史沫特莱墓地位于北京市八宝山革命公墓内(来源:网络资料图)
  史沫特莱的故事,是一曲激昂的“国际战歌”。她用自己的生命证明,在最黑暗的岁月里,真正的队友,会跨越山海,与你并肩作战,直至永远。

关注CCTV-1黄金档电视剧《阵地》
解锁桂林抗战文化城人物图鉴
欢迎在评论区
分享你最敬佩的国际队友故事!


撰写:陈惠
图片:广西电视传媒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评论

共有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14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