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NEWS

首页>新闻 > 正文

【八桂楷模】姜晚英:甘当民族教育基石,铺好瑶族孩童求学路

2023-09-12 12:16:21 来源:广西台教育广播



她情牵瑶族孩子,为了让他们上好学,常年走在家访路途上:“我本意的初心当老师。我希望山里面的孩子从大山走出去。”


她创新民族教育特色办学,增强孩子自信,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每当一次次地把孩子们带出大山的时候,心里面真的是特别欣慰。”


她就是八桂楷模、广西贺州市平桂区民族学校党支部副书记姜晚英。



2023年8月24日晚上,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在广西广播电视台举行“八桂楷模”发布会,4位有突出贡献的模范人物获得“八桂楷模”称号,其中姜晚英获得这项荣誉。



【颁奖词】三尺讲台系国运,一生秉烛为瑶娃。两鬓染霜终不悔,崇山深处写芳华。三十五载,接力圆梦。灼灼初心,行之以恒。老师妈妈,大爱流芳。八桂楷模——姜婉英。


姜晚英是广西贺州市平桂区民族学校党支部副书记。那是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寄宿制学校,为当地6个土瑶聚居的少数民族适龄儿童少年开设有民族班,提供了优质的教育教学条件。姜晚英是土瑶民族班的负责人。


土瑶是我国瑶族大家庭的一个独特支系,集中居住在广西贺州市平桂区大桂山脉深处6个行政村的24条山冲里。1969年,姜晚英就出生在6个土瑶村中的平桂区鹅塘镇明梅村。


由于交通不便、语言不通,那里经济社会曾经发展缓慢,制约了姜晚英这样的孩子走出大山:“我是1982年的时候读的初中。在我们村乃至6个土瑶聚居村祖祖辈辈读书的人本身就不多,基本上是读完小学以后就辍学了。所以,(我们)能够走出大山去读初中的就更少了。”



那时,姜晚英作为村里能继续读书的女孩,来到镇上读初中,并顺利考上了当时的贺县第二高中。但是受教育程度、身体营养的差距影响,姜晚英的学习跟不上了,高考落榜了。此后很长时间,土瑶村里都没能走出一个大学生。



作为当时土瑶唯一走出大山的女高中生,姜晚英深知土瑶基础教育的落后。当年,镇里招代课老师,对教育有了执念的她立刻报名并考上了,回到了自己村里的小学当代课老师。第二年,她发奋考上了公办教师,调到了镇中心校任教。2003年秋季,镇中心校成立寄宿制土瑶班,她一路伴随着土瑶孩子去求学:“我本意的初心当老师。其实我就是想改变我们父老乡亲那个教育意识,我希望山里面的孩子从大山走出去。”



越是落后的地方,越要办好教育。贺州市、平桂区近年来持续加大对民族地区、土瑶聚居地的教育投入。2018年,平桂区在城区的文华学校组建土瑶民族班,到2020年又新建一所民族学校,把少数民族的孩子尤其是土瑶学生,集中到条件更好的城区学校就读。姜晚英主动申请参与民族班的管理工作。


如愿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姜晚英开启了“用生命劝返每一个学生”的工作模式。因为6个土瑶村全都坐落在大桂山脉海拔800米以上深山处,山路崎岖蜿蜒。当地开办寄宿制土瑶班,解决了孩子上学难问题。但是学校离家远,孩子又小,家长不放心,一些孩子厌学、辍学、退学的问题接踵而来。


说服家长送孩子返校,就成了姜晚英经常要做的家访工作。她动情地说:“我是土生土长的土瑶女儿,身上刻着‘走出大山’的印记,我熟乡情、懂民情,同为土瑶村人,做起工作来更有优势。”



“我们800多个学生,都分散居住在大山深处的6个瑶族聚居村。所以每个学期开学的时候,我们都会制定好计划,什么时候到哪个村,什么时候到哪个学生家。”姜晚英介绍,“有时候我到了那个学生家的时候,学生和家长都不在家,都在上山干活去了。所以我就会寻找到这个庄稼地里面,一边跟他们聊天,一边干农活。这样既不耽误他们的时间,也缩短了我们彼此间的距离。”



很多人不解地问她,现在通讯技术这么发达,打个电话、发个微信就能解决的事,为什么非要家访呢?姜晚英回答说:“家访是一颗让学生安心、家长放心的定心丸。”


为了让土瑶孩子安心读书,她多次路过家门而不入。然而,她和同事的家访路上会经过蜿蜒山路,也会遇到山洪塌方,危险无时不在:“有一次我到一个多星期都没有来学校的学生家里去家访,回来的时候我是带着这个学生一起回来的。在山路上的时候刚好遇到对面来的一辆货车需要会车。所以,当时我的车子是一度打滑,后面是靠着山边的那个石头才停了下来。”



面对困难和危险,她没有退缩。专为大山孩子设立的土瑶班,成了当地的教育奇迹,因为学生入学率100%,巩固率100%从大桂山脉走出来的土瑶孩子,没有人辍学。这离不开姜晚英的付出:“每当一次次地把孩子们带出大山的时候,心里面真的是特别欣慰。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这些瑶娃们懂得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也能够给我们的瑶山的发展带来一些新的希望。”


“我的爱人家人父母都特别地担心,但是他们都不说,就是在后面默默地把工作做好以后,支持我。”一次次的家访路上,有辛苦、有危险,也让姜晚英的家人担心起来。但是,即使有这样与危险擦肩而过、命悬一线的经历,也阻挡不了她劝返的脚步,“我的爸爸妈妈都是90多岁的老人了.妈妈是两只耳朵听不到,爸爸是两只眼睛看不见。有一次就是趁着空隙的时候我就回家,当时看到妈妈在给爸爸喂药,眼泪一下子就掉下来了。但是后来一想,因为我的努力,我会让更多的瑶家孩子能走出大山,也能改变我们瑶山的未来,还有我们家长的信任和期盼。所以我内心又充满了满满的动力。”



30多年里,姜晚英已经记不清带了多少瑶娃走出大山。有人不明白,50多岁姜晚英为什么这么拼。她说,村民脱贫、家乡发展,自己也有一份责任。组建土瑶民族班,是党委、政府对土瑶群众的厚爱,自己要用心守护好脱贫成果,用爱编织好教育的摇篮,绝不让一个土瑶孩子掉队!


近10年来,有300多名土瑶学生读到高中以上,其中80多名土瑶学生上了大学。在她的影响下,她的学生有的在大学毕业后回到大明村、明梅村等瑶族村寨担任老师,把爱继续传递下去。



看到孩子们成长后,姜晚英组建民族文化传承团队,制定了学校民族文化传承不同时期的发展目标。她带领团队陆续将瑶歌、瑶绣、长鼓舞等传统文化引进课堂,丰富了土瑶娃的校园生活;她还撰写了文化传承方案,建立了瑶族文化室,收集整理校本教材,让土瑶孩子在学习中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打心底树立起自信:“在他们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传承好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所以我就牵头组建了瑶族文化工作室。”



几经更新,她创建的“乡愁馆”已经成了现在的瑶族手工艺文化传承特色实验室,成为学校的亮点,获得了到访的国家民委、自治区等各级领导好评,成为平桂区学校教育的一大亮点,2021年,实验室案例入选“广西中小学生创新优秀案例”资源集在全国推广。



任教30多年来,姜婉英一心扑在事业上,先后获得自治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广西勤廉先进个人、八桂楷模等多项荣誉:“我将一如既往遵循初心、牢记使命,立足本质,和瑶娃们共同成长,一起为瑶乡的未来作出自己的努力。希望我们的瑶乡的明天更美好。”


930综合报道,信息来源:广西卫视、广西新闻频道、广西日报、中国教师报、广西民族报、广西教育厅、广西文明网、广西纪检监察网、平桂发布、贺州日报、贺州宣传、贺州新闻网等。



评论

共有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14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