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大地,八桂之南,绿城之中,南湖之畔。创建于1938年的广西艺术学院走过80年风风雨雨,秉承“亲爱精诚”校训精神,承载着时代的使命与担当。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内涵建设为主线,全面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学科兴校、特色优校、文化引领和教育国际化”六大战略,重点推进“十大工程”建设,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吹响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特色鲜明的综合性艺术大学”的集结号,见证和续写着八桂高等艺术教育的新篇章。
1 提质升级:
打造培育高层次文化艺术类专门人才主基地
学校始终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教育办学根本问题,顺应高等教育发展态势,提质升级,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2015年,在全国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广告创意赛事——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学生作品《早安!元气派》荣获一等奖并摘取全国现场决赛桂冠。这只是学校以“双一流”建设为抓手,建设培育高层次文化艺术类专门人才阵地的一个部分。
科学谋划,强化优势,突出特色,目前,学校建设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项目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自治区级精品、重点和优质专业5个,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6个,广西高等学校优势特色专业12个,区级实验教学中心3个,自治区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自治区级协同育人平台2个,在全国同类艺术院校中位居前列。
作为全国七所综合性艺术院校之一,学校积极作为,主动出击,依托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逐步构建适合于艺术各专业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2013年起,学校先后实施多项拔尖艺术人才培养实验项目,学生参与受益面近千人。2017年学校总结人才培养模式,正式出版30余万字《高等艺术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教研专著,现已纳入人才培养顶层设计。
2012年至今,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2%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满意度达97.41%,连续7年获得“全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 发挥优势:
培育广西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思想库人才库
2017年,雷务武教授作品及其面孔出现在“世界的十字路口”纽约时报广场纳斯达克大屏幕上,向世界传递东方艺术魅力;在广西文联第十次代表大会中,学校13名教授、专家当选新一届广西文联协会主席、副主席!
教师雕塑作品先后被国际奥委会收藏、公共艺术作品被收藏并立于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公园,师生多次参与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大型活动,在“金钟奖”“文华奖”“孔雀奖”“桃李杯”及全国美展、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专业赛事中屡获佳绩。
“我校教师要能带头搞好教学和创作,要为高等艺术人才培养、创作出文艺精品而努力工作,更要为广西文艺事业的发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郑军里校长的话鞭辟入里、掷地有声。
以学校教师为主体的“漓江画派”作为广西的一张文化名片,一直得到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近年来,画派陆续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家园——黄格胜国画展”“‘小平的足迹——漓江画派走进百色’美术作品展”等,将优秀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传播到全国甚至东南亚国家,进一步提升国家、全区文化软实力。
习总书记曾说,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推进“人才队伍强制增量工程”,着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优良、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以“增量”“提质”为抓手,全面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2016年“广西是个好地方——当代国画优秀作品展”先后在北京、广西展出。参展的10位画家中,有9位是学校教师。俞正声、刘奇葆、杜青林、董建华、何厚铧、马飚等多位国家领导人莅临现场观看画展,并给予高度评价。
3 根植本土:
成为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艺术传承与发展的中心
“广西有着丰富的民歌资源,但在合唱作品方面却存在短板。1995年,我发起并创办广西艺术学院合唱团,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合唱团参加了国内外各类重要合唱赛事与活动,并屡屡获奖。合唱团坚持打造广西自己的声音,带动了广西合唱的发展。”在广艺从教至今33年,本土成长起来的优秀人才,获评改革开放40周年·自治区成立60周年八桂先进人物的华山教授如是说。
华山鼓励广西作曲家多创作合唱作品,2015年,他推出一台广西少数民族合唱作品专场音乐会,来自西安、北京等地的专家听后评价:在民族合唱的创作、演绎、发展方面,广西走在全国前列。而这只是学校扎根本土,发挥专业优势,精炼办学特色,培养高等艺术人才,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的一个缩影。
建校以来,学校坚持深入挖掘本土文化精髓,从广西区域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形成了艺术办学特色。
注重民族艺术人才培养,成立民族艺术系,组建“欢了”合唱团及“梢丽”等少数民族民歌演唱组合,为广西民族民间艺术打造一支保护、传承和发展的生力军和高素质接班人。除了“引进来”这一措施,“走出去”也是学校培养民族艺术人才的一项策略。校内聘有多名自身培养的外籍教师,如美籍教授林子阳、马来西亚籍教师陈永馨等,他们不但留在中国学习、教授广西民歌,还将广西民歌和西方摇滚乐器巧妙糅合,将广西民乐带到欧美、东盟等国家。
“我喜欢民歌,所以我选择来到广西留学,我愿以民歌为载体,为交流中越文化增进越中友谊放歌,为我们的新时代放歌!”今年6月毕业并获聘外籍教师的越南籍毕业生杜氏清花说。清花被誉为中越歌坛“百灵鸟”,是越南和广西乃至中国的民间交流使者,也是广西与东盟各国加强互联互通、交流合作成效的亲历者。
出人才也出成果。近年来,学校教师出版民族艺术研究相关专著10余部,发表论文50余篇,承担国家级、省级等课题20项。创作出反映广西本土的优秀
民歌《山歌满山坡》《瑶家米酒迎客来》等屡获国家级、省部级大奖;参与国际、国家级项目《壮族民歌人才艺术培养》等十余项相关科研工作。建成“广西民族民间艺术藏品馆”,逐步完善广西民族民间艺术专题资料信息数据平台和图书馆目录的建设工作。
在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艺术传承与发展的重任上,学校责无旁贷。2016年召开“广西艺术学院非遗专题研讨会”;2017年主办“广西非遗项目中的多声部音乐研讨会暨广西南宁第五届ICTM多声部学术研讨会”,理论研究成果丰硕。2018年,广西民族音乐博物馆建成并投入使用,将能更好地拯救和保护广西境内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研究、展示和宣传广西各民族丰富灿烂的文化。
4 面向东盟:
建设中国-东盟艺术交流合作和艺术生产服务的重要基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西要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
作为艺术院校,如何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如何用好广西这个战略支点和重要门户?如何下好让更多优秀的中华文化、广西文化走向东盟这盘棋?
围绕这些问题,学校充分依托外交部和教育部在校成立的“中国-东盟艺术人才培训中心”,教育部批准的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自治区教育厅批准的2个中外校际交流项目,形成以欧美地区和东盟国家为重点,覆盖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
2017年,发起成立“中国-东盟艺术高校联盟”。五年间,学校共为东盟国家培养高端艺术人才700余人,中外师生交流超过7000人,参与活动实践的学生2000余人,与美国、泰国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47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送教出国”,在越南举办“中国音乐舞蹈越南培训班”,与东盟专家协同培养艺术人才。留学生培养成果喜人,越南留学生杜氏清花参加央视《星光大道》、马来西亚留学生陈永馨参加《中国好声音》表现优秀,杜氏清花曾为中越两国领导人表演并获得高度赞誉;越南籍学生梅忠孝获2013年文化部“桃李杯”舞蹈比赛二等奖(一等奖空缺)。
连续六年举办的中国-东盟音乐周,已成为中国新音乐创作的三大平台。中国-东盟音乐周、中国-东盟舞蹈教育论坛、中国-东盟建筑空间设计论坛已成为学校与东盟国家艺术人才合作交流的三大国际性文化品牌,有力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东盟、走向世界。
“学校从去年起开设越语、泰语和印尼语精英班,意在培养集艺术、文化、教育于一身的人才。艺术院校的小语种精英班在全国来说还是一种新的尝试,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是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实际中来,学生喜欢,家长支持,社会需求也大,培养出懂语言、懂文化、懂艺术的高素质人才,更好地投入到‘一带一路’建设中去。”该校党委书记蔡昌卓说。
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走过80个春夏秋冬。回望昨天,学校以省部共建为基础,在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学科兴校、特色优校、文化引领和教育国际化上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展望明天,学校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朝着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特色鲜明的综合性艺术大学”的目标迈进。
评论
共有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