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NEWS

首页>新闻 > 正文

【精准绣出最美“边”】新疆乌恰:在斯木哈纳村邂逅中国西极的“万家灯火”

2023-12-10 18:03:28 来源:广西台新闻频道



  【精准绣出最美“边”】今天我们走进位于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边境线上的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吉根乡斯木哈纳村,这里是中国疆域的最西端。在这个平均海拔近3000米的“中国西陲第一村”,生活着60多户柯尔克孜族群众。“精准扶贫”提出前,这里依靠邻国供电,部分群众生活在贫困线下。如今,天山和昆仑山依然在这里相遇,克孜勒苏河和膘尔托阔依河仍然在这里流淌,斯木哈纳村却已变了模样,点亮了小康社会的“万家灯火”。
  中国最西端的村庄、最西端的口岸、最西端的牧场、最西端的民兵哨所......一个个关于斯木哈纳村的“最西”不断刷新“中国西陲第一村”的人气热度。
  距离斯木哈纳村不到3分钟车程,就是我国最西端的口岸--伊尔克什坦。在一长串等待出关的新车中,工作人员也在寻找斯木哈纳村村民,并称呼他们为“司机头”。
  在口岸,像马纳斯拜克这样的“司机头”有近200名,大部分是当地农牧民。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据伊尔克什坦海关统计,前三季度进出口货物88.7万吨,同比增长113.1%。和外贸数据一同增长的还有马纳斯拜克的收入。
  如今,马纳斯拜克已是“大忙人”。他告诉我们,口岸收入并不是村民唯一的致富来源,这条车来车往的边境公路上充满着商机。
  就像这位货车司机,经常就光顾斯木哈纳村村民在口岸旁经营的特色餐馆。
  “餐馆老板”吉拜克和“司机头”马纳斯拜克都曾是贫困户,他们拿低保、住石头房、四处割草游牧、守着牛羊生活,是“精准扶贫”系列政策,让他们告别游牧,有了多样的收入来源。
  如今,吉拜克为生活在村子而骄傲,不仅可以搭乘“一带一路”致富快车,还能靠着“中国西陲第一村”这块“金字招牌”吃上“旅游饭”。
  这些天,村干与村民一起在每户院墙上描绘柯尔克孜族特色风景画,扮靓村子“新颜值”。今年,村民们将闲置的房屋改造成“西极第一客栈”,目前已经开到第19号院,创收30万元。吉拜克60多岁的父亲,就是第10号客栈的老板。
  原来,在之前,斯木哈纳村接入吉尔吉斯斯坦电网,由于供电频率和电压跟我国标准不一致,用电时断时续。“精准扶贫”提出的2013年,一条总长18.2千米的10千伏线路翻山越岭,从乌恰县吉根乡架设到斯木哈纳村,结束了该村依靠外国供电的历史。电热水器、电暖、电视等家电逐步“飞”入家家户户,阿克木打趣地说,以前想看电视了解山外的“精彩世界”,现在,越来越多五湖四海的游客来看斯木哈纳村的“精彩世界”。
  把“中国西陲第一村”的招牌传得更响、更远,让斯木哈纳村更加宜居宜业,吉根乡党委书记马小亮在线上“硬核代言”,在线下则主动出击邀请客商。
  致力于边疆农村发展的马小亮近年来也十分关注同处边疆的广西,时常向远在5000公里外的广西“老表”项光策隔空取经。
  站在斯木哈纳村望向不远处的山头,那里矗立着中国西极地标——西极塔。
  西极塔是游客到我国最西端打卡的网红景点,也是斯木哈纳村“引客入村”、探寻边境全域旅游的“共富密码”。
  凝望山脚下斯木哈纳村亮起的“万家灯火”,如同脱贫攻坚接续乡村振兴迈出的“新步伐”,坚定、璀璨、持久、温暖。

广西台 周藤静 赖秋羽 宋永杰

评论

共有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14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