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前演员以赤诚演绎家国情怀,幕后文人将救国底色融透细节,这一刻,舞台就是阵地,台词便是子弹。虚拟人物任素宁的日记暗藏锋芒,电视剧《阵地》用光影复刻这片没有硝烟的战场,让我们读懂:文化从不是乱世里的点缀,而是撑起民族脊梁的星火!
任素宁的《阵地》日记(7)
9月30日 晴
夏衍先生的话剧《一年间》要上演了。我看过《一年间》油印本——“给在血里发芽的一年”,薄薄四幕写尽一家人一年间在炮火里离散又新生的故事。我翻着纸页,像提前听见汽笛、爆炸和桂花落地的声音,心里蹿起小火苗:想快点看戏,更想戏散后满场人都记得——只要有人驾机上天、有人在地上接好每一颗螺丝,中国的年头就绝不会断。
排剧期间我都会去剧场帮忙装台。《一年间》准备首演了,舞美组却仍缺人手。丰子恺先生带着几个学生扛来三夹板、旧帆布,说要“画一片被炮火撕碎的天空”。
我蹲下来替他扶板,他忽然问:“任小姐,你写过南京,可知灰的颜色有几种?”我怔住,竟答不上来。先生提笔在调色盘里调出一层带血的铅灰,说:“这叫‘亡国色’,可再掺一点夕阳,就是‘救国色’。”一句话逼得我眼眶发热。
午后在后台帮忙,碰见李克农处长正给二十几名“群演”打气——他们全是八办的交通员、译电员,包括小李伦,克农处长的儿子,今晚都要上台扮“逃难百姓”。
克农处长笑称:“平日送情报,今晚送眼泪,一样是战斗。”他把一顶破毡帽对我挥了挥:“任记者,上台走走?”我慌忙摆手,心里却蠢蠢欲动。
傍晚连排,我照例猫在侧幕黑影里看演出。第三幕“上海北站送别”,汽笛一响,舒绣文扮演的“母亲”忽然卡壳,嘴唇空张,人定在尘雾与汽笛之间。我攥着给道具师递场记的本子,指节发白——那上面抄着《一年间》第三幕的提示:“母亲回望,手举半空,号啕被汽笛吞没”。我不敢出声,只能踮起脚,把手举到半空,装作大哭的样子吸引演员的注意。舒绣文余光扫到,瞬间续上,一声“孩子——”破喉而出,泪比词先到。台下焦菊隐导演没喊停,只微微点了点头。
我暗暗攥紧汗湿的掌心,心中松了口气,像替这台戏悄悄拧紧了一颗松动的螺丝。
散戏后,夏衍先生找到我,说:“小宁,明晚你顶替受伤的B角,演‘女学生乙’。”
我下意识拒绝,他却说。“记者写别人,演员让别人写你;阵地要人守,也要人演。”他的眼睛在镜片后闪着狡黠的光,“去体验一下,把舞台当阵地,把台词当子弹。”
回宿舍路上,雨丝斜织。我忽然想起韩大勇临别时说的话:“素宁,你们写一句,能顶我们冲一次。”如今,我不仅要写,还要站到灯光下,让声音直接砸向观众的心。第一次,我不再害怕被看见。
明天,我要上台。
不是记者,不是学生,而是一个让民族的呐喊和希望在桂林回响的“演员”。
舞台是阵地,台词是枪——
而我,终于学会扣动扳机。
舞台为战破黑暗
文脉为炬照山河
敬请锁定CCTV-1黄金档
电视剧《阵地》
读懂文化抗战的热血峥嵘!
撰稿:符峥嵘 苏耀丹
图片:广西电视传媒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评论
共有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