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锦因其色彩艳丽,淳朴实用一直备受广西人民的喜爱。如今,壮锦技艺已被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名录。黄爱群,30多年来专注于壮锦技艺的传承和推广,不断打破传统、开拓创新,让传统技艺壮锦编织焕发新的生机。
黄爱群出生在一个编织壮锦的家庭,妈妈和外婆都是织壮锦的一把好手,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黄爱群从小就看着妈妈织壮锦,学会了基础操作,长大后师承谭湘光,经过多年的实践与传承,逐渐掌握竹笼机的装造技艺。通过不断地学习,黄爱群不但学会了从一根棉纱到一幅壮锦成品的编程技艺以及传统三梭、两梭织锦技艺,还学会了运用现代龙头提花机织壮锦。
织锦的核心技术是把图案编程到织机的竹笼上,然后以通经断纬的方法编织,无数次穿梭、挑花、提花,在不断重复这些动作中织成一幅壮锦,这十分考验一个人的耐心。黄爱群在学习传统壮锦编织技艺中,不但要经受枯燥的重复挑花提花,还有很多技艺上的难关考验着她。壮锦的图案都是对称的,以四方连续为主,讲究对称美。在最初学习编程壮锦的时候,黄爱群常常会把有方向性的图案左右混淆。面对这些问题,黄爱群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花费大量的精力,不断练习。经过她不断努力,终于克服技艺上的难关,对壮锦的编织也越来越得心应手,看着自己织成的壮锦,黄爱群内心充满了成就感。
近年来,在黄爱群和她们的团队不断探索下,宾阳壮锦有了很大的发展。传统的竹笼机因为大小有限,织出来的壮锦宽幅不大,加工出来的产品常常是背带芯或者头巾、斜背包,应用范围十分窄。在师傅谭湘光的带领下,黄爱群和她们的团队更新使用了现代的设备编织壮锦。传统的壮锦仅仅只能编织50厘米宽,而现代的龙头提花机可以编织一米多宽甚至两米宽的壮锦。把壮锦宽幅的问题解决后,黄爱群和她们的团队积极创新,把壮锦应用在了更多的生活物品上,让充满民族特色的壮锦在日常的生活中重新焕发生机。
除了不断创新壮锦产品,黄爱群更加注重壮锦技艺的培训,把壮锦编织技艺传承下去,2021年评为了南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宾阳织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如今,壮锦的技艺得到传承与发扬,黄爱群所创作的壮锦作品也在国内屡次获奖,先后被评为“南宁市技术标兵、优秀妇女”等荣誉称号。(来源:宾阳县融媒体中心 记者:曾 璐)
评论
共有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