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日报、中新社等中央各大新闻媒体,多家境外媒体、国内外短视频平台,以及区内各级主流媒体浓墨重彩推出“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专题报道、重点报道、短视频52万余篇(条),新媒体总点击量超43亿次,打造了一批刷屏热传的现象级“爆款”,形成线上线下同频共振、区内区外双向发力、圈内圈外高频互动的浓厚氛围,向世界呈现了一个山清水秀、团结奋进的新时代壮美广西。
擂响“定音鼓” 深情讴歌伟大新时代
春意正浓,八桂飞歌。人民网首页头条位置重磅推出《不负春光踏歌行——“三月三”唱响壮美广西奋进曲》,生动讲述了广西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进一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扎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办好节会提振消费促发展、共同建设新时代壮美广西的故事。
央视《新闻联播》、央广《全国新闻联播》等重点栏目均报道了广西各族群众欢度“三月三”的盛况。大型融媒体互动活动“在中国大地上边走边跳”首站来到南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两台转播车也跋涉千里来到展演现场。
在老南宁·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新华社推出互动直播《新华社记者沉浸式打卡“壮族三月三”》,在行进式、沉浸式、互动式的体验当中,让游客从观赏者变为亲历者。
央广网刊发《三月三·游广西丨“沉浸式”逛吃 潮玩“壮族三月三”》等报道,对广西花炮节、山歌争霸赛等极具民族风情的体验活动进行了展示。
光明日报刊发《悠扬山歌别样热情 广西举办千场活动欢庆“三月三”》报道,全面展现了我区持续打造“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文化旅游品牌的举措和成效。
齐唱“奋进歌” 彰显团结奋斗精气神
在巴马水晶宫景区,山洞音乐会通过多家新媒体平台直播和转播,让观众共享音画大餐。
广西日报—广西云特别制作“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开幕式活动现场720°VR导览图,将10多个表演、互动活动第一视角直击、全景呈现。
广西广播电视台大型新民歌实景创演秀《新民歌大会》开播,首播创演单曲《找茶》改编自电影《刘三姐》插曲《采茶歌》,让广西的茶文化、山歌文化和戏曲文化碰撞交融,令人耳目一新。
当代广西杂志社利用理论专题、网站专题、记者VLog等丰富多样的手段,全方位宣传“壮族三月三”。
各级各地媒体浓墨重彩的报道,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搭建“大舞台” 展现桂风壮韵天天唱
今年“壮族三月三”期间,广西邀请台湾少数民族代表、社团负责人等约200人共襄盛举,深化两岸融合发展。
抖音平台4000万+主播大V唐艺在广西博物馆户外大舞台进行两场线上直播,观看总人次近1.3亿。抖音直播开展的“DOU有好民歌”活动,搭建了走近民歌文化和壮族民俗的文化桥梁。
在受众群体更为年轻化的B站,8名头部主播来到广西参与线下活动,多角度宣传美食非遗、民族服饰、民歌文化。
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主办、广西广播电视台承办的“潮音·2023新民歌挑战赛”火热开赛,海内外1516组选手报名参赛,收集到新民歌作品1608件,全网总参与量超9000万人次。
广西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无处不在的歌圩场景,通过中央、省级、市级和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多级媒体矩阵生动呈现,投射出壮乡人民“好日子天天都放在歌里过”的幸福生活。
扩大“朋友圈” 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讲好广西故事、传播广西声音,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不断提升“壮族三月三”节庆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首届中国—东盟(南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周活动在民歌湖广场举办,逾百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集中亮相。
广西“壮族三月三”系列活动分别在北京市与广州市启动;“欢度三月三·八桂新交响”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上演;2023“壮族三月三”走进港澳系列活动先后在香港、澳门举行,进一步强化了港澳居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广西侨联先后在北海和百色举办“广西三月三·乡音播全球”文艺慰问演出,还联合英国广西联谊总会在伦敦举办“广西三月三·乡音播全球”文化艺术节,向外国民众讲好中国故事和壮美广西故事。
5个东盟国家的留学生,跟随“壮族歌王”覃祥周学习创作山歌并演唱——中新社创作的视频《留学生在广西唱山歌》一经推出,全网阅读量很快突破300万。
广西日报—广西云制作发布2023欢庆流行版《尼的呀》MV,奏响民族团结、世界团结合作的和谐之声。
北部湾在线策划制作“壮族三月三”主题多语种海报《快来广西吃水果》,推出多语种海报《盛开的花》,展现阳春三月壮乡之美。
截至目前,已有40余家外媒主流媒体,以及30多家媒体在外网平台积极转载刊播广西文化、经济发展成就,让“壮族三月三”火遍全球朋友圈,共同唱响这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民歌大合唱!
广西台综合报道
评论
共有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