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NEWS

首页>新闻 > 正文

非遗高跷捕虾技艺:从海洋智慧到乡村振兴新引擎

2025-05-19 18:32:25 来源: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最南端,有一个与越南接壤的边境小城——东兴,这里居住着中国唯一的海洋民族——京族。近年来,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一项古老的非遗技艺悄然“出圈”:京族高跷捕虾。
  这项技艺源于对海洋节律的深刻理解,是京族人民世代传承的生活智慧。而今,它正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成为推动东兴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的独特力量。

(站在海上的技艺,穿越百年风浪)

  高跷捕虾,顾名思义,是渔民脚踩特制高跷,在浅海或滩涂区域行走,用长柄网具捕捞海虾。这一技艺最早可追溯至京族先民在东兴的落脚年代,据传已流传数百年。
  高跷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京族人对自然环境因地制宜的创造。退潮时,他们踩着高跷深入水域中央,网下虾起,动作协调而利落,如同一场水上的“舞蹈表演”。这种捕虾方式不仅考验体力与平衡能力,更需要对海洋潮汐、虾类活动习性的深刻理解,是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产物。
  即使现代渔具早已普及,不少京族渔民仍坚持用这种方式“向祖先致敬”。在他们看来,这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身份认同。

(高跷捕虾技艺)

  近年来,东兴市政府将高跷捕虾技艺列为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通过多种方式激活其在现代社会的生命力:
  节日活动:每年夏季,东兴都会举办京族哈节。2024年的哈节上,高跷捕虾技艺作为重头戏登场,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驻足围观。渔民们身着传统服饰,在滩涂上展示捕虾流程,现场掌声与欢笑声不断。
  青训计划:地方政府与文化部门合作,设立“非遗传承工作坊”,教授京族青少年学习高跷制作与捕虾技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对这项“老技艺”产生兴趣,甚至将其拍成短视频传播到网络平台。
  旅游开发:高跷捕虾表演已成为多个乡村旅游线路的重要体验项目,不仅吸引游客亲身试水,更带动了导游、民宿、纪念品销售等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非遗传承人阮志成在𬇕尾金滩演奏独弦琴)

  “以前靠海吃海,现在靠文化吃海。”东兴万尾村的一位村民说。近年来,得益于高跷捕虾技艺的推广,该村旅游收入逐年增长,部分渔民甚至转型为“非遗讲解员”或体验指导员。
  根据地方文化和旅游部门数据,2023年京族文化旅游直接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超过400万元,相关从业人员超过300人。尤其是在节假日和文化节期间,村民通过导览、表演、手工艺品销售等多元方式,真正实现了“非遗带动致富”。
  更重要的是,这种发展模式并未以牺牲生态为代价。相反,高跷捕虾所代表的“绿色渔业”理念,正符合当前对可持续发展的倡导。渔民们在捕虾过程中尊重海洋节律、不过度捕捞,保护了生态系统的稳定,也保障了海洋资源的长期利用。
  当一项传统技艺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焕发新生,它不仅仅是一种“技”,更是一种“智”。京族高跷捕虾技艺的成功复兴,昭示着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并非边缘角色,而是可以真正“活起来”“富起来”“火起来”的核心资源。
  在北部湾的海风中,在滩涂的泥沙里,一群穿着传统服饰、脚踩高跷的人们,正用他们的方式,守护历史,也创造未来。(通讯员:邓集煜 李杰)

评论

共有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14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