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NEWS

首页>新闻 > 正文

覆盖西南300多个县!果化模式为“地球癌症”开良方

2021-12-08 14:24:08 来源:广西广播电视台教育广播


耕地丧失,水源枯竭,土地质量下降,生态环境脆弱,旱、涝灾害频繁,百姓贫困,被称为“地球癌症”的石漠化,是我国西南岩溶地区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广西的石漠化地区涉及数十个县区,曾经有近一半贫困人口长期在此生活。


从2001年开始,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开始在平果市开展石漠化生态修复技术研发和产业示范。以表层岩溶水开发为重点,发展立体生态农业进行石漠化生态修复的“果化模式”,为治疗“地球癌症”开出了一剂“中国良方”,在这20年里,给我国西南8个省份,300多个县的石漠化治理提供指导方案。广西平果喀斯特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也在今年10月收获了一份“礼物”。

今年10月,科技部新批准了69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其中依托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建设的广西平果喀斯特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名列其中,成为首个依托境内单位在本土建成的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图为:广西平果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广西平果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被科研人员简称为平果站,它位于平果市果化镇布尧村龙何屯。那里由于严重石漠化,只见石头,不见片土,甚至寸草不生。布尧村党支部副书记李广星说,为了生计,村民们不得不在石头缝里精耕细作,像在水里淘金一样使用着石缝里的土,种上缺水地区最适宜的玉米。


李广星:“我们的这个地是种玉米和黄豆,上半年是种玉米,下半年是种黄豆,但是玉米和黄豆一年一亩地得到600块钱左右的收入。”


2001年,在原国土资源部的领导下,中国地质调查局会同广西国土资源、科技等部门组织20多个单位开展联合攻关。


胡兆鑫是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的一名助理研究员,在他眼里当地的石漠化问题,远远不止这些。平果是我国南亚热带、热带岩溶峰丛洼地生态系统与石漠化的典型代表。全市64.6%的面积是岩溶石山。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胡兆鑫:“还没开展治理以前,平果这个地方就是水土流失,石漠化非常严重,还有旱涝灾害,缺水少土,耕地丧失,经济贫困等这些问题都很严重,而且当时植被覆盖率是很低的不到10%。总的来说就是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所以当时就选了平果市果化镇布尧村龙何屯作为示范区。”

当时在石漠化片区这一个战场上,面临着两场战役:一场是脱贫攻坚战,一场是生态保护战。

布尧村龙何屯,成了中国地质调查局石漠化治理生态产业圈的最初探索基地。


胡兆鑫告诉记者,要想改变石漠化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进而导致百姓贫困的恶性循环状况,必须调整当地产业结构,科研人员利用岩溶区名特优植物资源丰富的优势,在上千种植物中,挑选出既适应当地恶劣生态环境,又能减少水土流失,还能给村民们带来收益的经济作物。



科研组以龙何屯为“实验田”,将精心挑选出来的火龙果、金银花等植物进行实验化种植。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胡兆鑫:“火龙果是比较适应的,因为它也是热带水果,它适合这种石山缺水少土的地方,它只要有一撮土就能长,而且能趴着石头长,而且火龙果经济效益比较高。”


通过摸底调查,科研组决定通过免费赠送火龙果苗,指导村民种植火龙果。


然而,祖祖辈辈沿袭下来的农耕观念,却成为挡在科研组面前的“拦路虎”。

村党支部副书记李广星回忆,刚开始很多村民都觉得不靠谱,认为火龙果又不能当饭吃,于是种下去的火龙果苗,又被村民们拔掉了。


李广星:“引进火龙果进来,给我们试种,当时群众说,这种给我们种,能解决我们生活吗?群众总是这样说,那时候种火龙果的30多户都拔掉火龙果了,他们认为这种没有收入。”



常年工作在喀斯特贫困山区,科研人员对贫困山区百姓生活的疾苦有着更真切地体会,看到村民们拔掉火龙果苗,科研人员就深入农户家中,向他们讲解石漠化水土流失的危害,宣传推广先进的种植模式和经验。好在有5户村民坚持了下来,2003年他们的火龙果每公斤能卖到12块钱,那一年每户净收入超过一万块。李广星感慨,相比以前只能种玉米、黄豆等作物,种火龙果获得的收益,明显好多了:

李广星:“当时就剩下5户,那几户就管得好,当时果是比较好的,那时候一斤卖到5块至6块钱,1亩地,一年下来,是有1万多块钱,还是比种玉米黄豆好得多。”


尝到了水果产业的甜头,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参与到火龙果种植之中。到2010年,果化镇布尧村4个屯416户村民共种植火龙果面积超过了1000亩,村里还成立了火龙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吸纳贫困户等农户入社,实施统一管理和销售。在2015年,布尧村整村脱贫摘帽。

在研究产业发展的同时,解决饮水难的问题,同样迫在眉睫。


年降雨量1000多毫米,但一到干旱就没水喝,这就是广西大石山区的水源状况。独特的岩溶地貌就像一个大漏斗,虽然降雨量不少却留不住水,造成许多岩溶地区的地表水严重缺乏,而岩溶地区的村民居住地的地势较高。解决村民们饮水难问题,是一项难度极大的工作。“以前都是下去挑,用肩膀挑的”李广星说,长年累月的缺水煎熬,使得找水成了山区群众生活中曾经最重要的事。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胡兆鑫说,经过不断的分析研究,他们创新建立岩溶地下水资源有效探测和开发利用模式:


胡兆鑫:“我们通过一些方法把表层岩溶泉收集起来,包括修水柜把水收集起来之后,把它利用起来,比如说用来灌溉、饮用都可以,就可以解决一个水的问题。”


2006年,探采结合孔的成功出水,结束了布尧村的缺水历史,村民们终于在家里用上了自来水。尽管已经过去十多年,说起用上自来水,李广星依然很振奋:“饮水没有问题,饮水对我们布尧来说,基本上都是做高位水渠,安管水管引水到各户,基本上都是满足群众用水的。


平果市水利建设管理站站长黄萌告诉记者,科研人员创新建立的表层岩溶水综合调蓄技术、岩溶地下河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通过实践推广。到了2020年,平果全市石漠化地区群众的饮水困难的问题已经彻底解决, 4万多名群众彻底告别了挑水喝的日子,扁担成了时代的记忆,被人们封存起来。

平果市水利建设管理站站长黄萌:“我们通过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然后将地下水抽到高位水池后,再铺设管道通水入户,全市石漠化地区群众挑水饮用的现象,已经不存在了。随着石漠化治理不断取得新成效,植被覆盖率不断增加,现在水源更加丰富了。”


“不怕没米下锅,就怕灶下无柴”。


胡兆鑫向记者介绍,广西的岩溶地区在石漠化之前,曾有过茂密的森林覆盖。但随着人口不断增多,毁林开荒、过度樵采、烧山放牧等人为破坏严重,有限而宝贵的石山森林惨遭砍伐,导致许多地方千百年积累形成的石山薄土流失殆尽。


胡兆鑫:“老百姓想着要么放牧,要么开荒,一放牧一开荒就是恶性循环,把植被破坏掉了,又加剧石漠化,石漠化越严重,又越去开荒。”


为了解决这一个问题,十多年前,果化镇布尧村开始沼气建设,解决农村生活燃料的问题,同时科研人员通过研究岩溶土壤改良,推广种植赤苍藤、黄花梨、火龙果等特色生态产业培育来进行石漠化生态修复。

让石山成为绿山,难在坚持。平果市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陈雷告诉记者,来自石漠化地区的经济作物,在市场竞争中仍处于劣势。火龙果、金银花、霸王花等价格波动,都有可能给当地初步复苏的生态环境带来冲击。从2015年开始,平果市实施产业多样化、拓宽销售渠道、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减少对土地的依赖,成为石漠化治理的又一剂“药方”。


平果市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陈雷:“在产业融合方面,我们平果市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企业在市农民工创业园建设年产10000吨果汁、5000吨果酒及1000吨果脯项目,需要大量的火龙果为原材料,确保火龙果有销路有保障。同时建立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使火龙果产、供、销,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并蓬勃发展。”


果化示范区实施综合治理后,植被覆盖率增加60%、土壤侵蚀速率下降80%、水资源利用率增长5倍,石漠化面积由原来的72%减少到10%,坡耕地、石旮旯地全部得到有效利用。


平果市科技局局长黄正方介绍,目前全市种植火龙果5.96万亩,带动平果市近20万人脱贫致富。


平果市科技局局长黄正方:“多年来,平果市借助岩溶所的研究成果,在全市12个乡镇推广火龙果种植业,带动石漠化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同时吸引了西南8省干部群众约20万人前来考察学习。”



在当地建地头水柜、种植各类树木、平整土地试种火龙果,进行生态修复,并构建起“科研单位+政府+公司+农户+市场”的运作方式,2018年广西平果果化石漠化治理成果被国家科技部定为“果化模式”。如今,“果化模式”及相关技术在西南8个省(区、市)60多个县得到广泛应用,指导300多个县石漠化治理工程,带动治理石漠化面积2万平方千米,指导30多个县实施土地整治500万亩。有1000多万人间接受益,累计产生间接经济效益500亿元。助推平果、马山、丹寨、泸水等地成功脱贫摘帽。

图为:广西平果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平果站所承载的作用还不止这些。依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和中国-斯洛文尼亚岩溶地质“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胡兆鑫说,他们正在开展石漠化国际对比观测研究,为搭建全球岩溶信息大数据平台奠定基础。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胡兆鑫:“国际地质对比,斯洛文尼亚它也有这种岩溶地区,我们国家也有,看看两个不同国家之间岩溶地质会不会有什么区别,也是加强对外交流合作一带一路,因为我们主要是跟他那边合作,建一些观测站之类的,开展一些合作研究。”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石漠逐渐变绿洲。在西南岩溶峰丛山区,石山坡陡,坡面大多为浮动块石,科研人员日常的石山地质调查非常危险,碳酸盐岩表面布满尖利的石芽,一不小心就把手刺破或者扎进脚板,有时候还要背上几十斤重的样品在山里行走,对于这些艰辛,胡兆鑫不愿多谈。

在今年的1119日至21日,自然资源部岩溶生态系统与石漠化治理重点实验室年会上,胡兆鑫所在的岩溶所岩溶生态与石漠化室,介绍了平果站的建设进展,同时也介绍了他们最新的研究重点。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胡兆鑫:“现在我们国家在提的‘双碳’,我们也是通过在示范区开展一些气候变化与岩溶碳汇潜力的一些研究。然后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以及国际岩溶标准的制定,来提升我国在碳排放上的一个国际话语权,也相当于,是在支撑服务我们国家一个双碳目标。”


果化模式为“地球癌症”开出了一剂良方,但绿色发展没有终点,区域石漠化综合治理、生物多样性保育、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气候变化与岩溶碳汇潜力研究等等。胡兆鑫说,作为地质人,他希望把我国岩溶区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故事”继续讲好,推动中国的岩溶研究走向世界产生更大的影响。


图片均摄于2021年11月10日平果市果化镇布尧村


广西台 周娜

百色台 黄腾

通讯员 陆启灯

评论

共有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14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