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七军前委旧址(魁星楼)位于东兰县武篆镇中和街北端,距县城32公里。
魁星楼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最初是人们用做祭祀文魁星的地方,为颇具特色的塔式六角形阁楼。魁星楼坐南朝北,木石砖瓦结构,底宽7米,楼高16.8米,塔楼上下四层,红砖楼底,朱檐绿瓦,丹桂红墙。楼外设三重飞檐,第一、二层飞檐的每个楼角上都饰一条翅尾腾空的飞鱼。在飞檐的下方刻有奇花异草,还有飞禽走兽和一些壁画。楼身外壁刻有孔雀开屏、寒梅报春、鸳鸯戏水、龙凤流云,还有各种花草和山水画,可谓多姿多彩,美不胜收。第三层的正面刻着一对龙,两侧刻有独龙、行龙、飞龙,在龙的身旁均衬以蓝天白云。在楼的顶部安置有一个葫芦形的石雕,六角脊上雕刻有六条栩栩如生、张口欲飞的較龙。塔楼的门前有一对雄狮,神态非常威武。门楣有“魁星楼" ,整个塔楼巍峨雄伟,古朴庄严。
1922年,韦拔群在东兰领导农民运动,以魁星楼为农民自卫军指挥部; 1923年夏秋,韦拔群组织领导东兰农民武装攻打东兰县城时,指挥部就设在这里; 1925年9月东兰县第一届农民协会成立,魁星楼成为农民协会办公地; 1926年至1927年,东兰县革命委员会设在魁星楼。1930年春夏,中共红七军前委设在魁星楼内,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等曾在楼上开会、办公和住宿。期间,邓小平在楼内亲自编写了《苏维埃的组织和任务》《土地革命的政策和口号》《党的问题》等文献,作为东兰、凤山党员领导干部训练班的教材,并与韦拔群等指导东兰、凤山的土地革命,试办东里共耕社,视察勉俄兵工厂和红军野战医院等。还与韦拔群、雷经天、陈洪涛等在楼内共同研究制订《土地法暂行条例》《共耕条例》等重要文件,领导右江各族人民开展土地革命运动,并在魁星楼召开红七军前委会议,作出收复百色和巩固右江根据地等重要决定。魁星楼成为邓小平这一时期领导右江革命根据地的指挥中心,是右江人民革命的指挥台。
1958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对塔楼进行了修复,楼顶加高,增加第四层,使楼身由原来的16.8米增加到17.5米。原来的“陈公祠"门匾被摘下,换上“魁星楼”门匾,显得威武庄严,古朴端庄。1963年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宣布将魁星楼列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4年,恢复魁星楼在土地革命时期的原貌,恢复楼内的陈设及右边的小房。1978年,魁星楼对外开放。1995年12月,魁星楼被自治区党委、政府列为第批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1年6月,魁星楼被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列为广西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评论
共有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