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红水河上游南盘江畔的天生桥二级水电站,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是我国西电东送南路工程的首个电源点。近日,天生桥二级水电站生态流量泄放正式通过流域主管部门核验许可,成为我国首宗完成生态流量泄放设施改造的百万千瓦级引水式水电站,一举终结了红水河约18公里河段断流30多年的历史,有效探索出重大水电工程生态治理新范式。
天生桥二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32万千瓦,是典型的引水式水电站,拦水筑坝后,利用管道将水流引到下游厂房,借助水流落差发电。受历史条件限制,天生桥二级水电站没有配套建设向下游补水的生态流量泄放设施,导致枯水期大坝到发电尾水口约18公里河段断流,生态系统退化。
“生态欠账”怎么还?关键在生态流量泄放设施。但怎么建?流量放多少?并没有成熟经验可循。2023年4月,珠江委联合广西、贵州两地水利、生态环境部门、电站主体单位等联合发力,进行了一年多反复论证。2024年11月8日,天生桥二级水电站生态流量泄放设备设施改造工程顺利开工建设。
今年5月20日,天生桥二级水电站正式向下游进行生态补水。源源不断的清流,不仅让河段内的生物更丰富了,也为广西大哄豹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内的38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增加了水源。如今,经过两个多月生态流量补充,河段生态正在发生看得见的变化。
广西台 许荣华 黄华强 周学军
通讯员 黄昉 邹大艳
评论
共有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