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NEWS

首页>新闻 > 正文

【决胜全面小康 决战脱贫攻坚】科技扶贫26载 毛南山乡变了样

2020-10-12 19:38:05 来源:广西广播电视台

  中国科学院1994年开始承担国定贫困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帮扶工作。26年来,中科院调动全院力量打造一批科技扶贫项目,提升当地可持续发展"造血功能",助力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为我国西南生态脆弱区精准扶贫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模式样板。
  金秋时节,走进环江思恩镇三乐村肯福屯,道路两旁的红心香柚挂满枝头。毛南族小伙谭万隆正在自家地里忙活,刚成功卖掉了1500斤柚子的他,又接到了第二笔订单。
  【同期声 环江思恩镇三乐村肯福屯村民谭万隆:刚刚收了1990块钱,现在准备摘的就是第二单,要4000斤,准备天黑之前要装一车。】 
  8亩柚子林,年增收近10万元,谭万隆感慨,生意找上门来的日子过得有奔头。然而在24年前,小谭一家还住在地处大石山区的环江上南乡,生产生活条件恶劣。1996年,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因地制宜提出环境移民和异地科技扶贫设想,在当地政府支持推动下选建了“肯福环江生态移民示范区”。当年9月,包括谭万隆一家在内的上南、下南、龙岩等乡镇的97户513名移民从大山迁出,搬进肯福示范区。 
  【同期声 环江思恩镇三乐村肯福屯村民吴永所:在老家那地方交通不方便,种得一点东西全部挨肩挑出来卖,田也少,每年种粮食也不够吃,我们个个也想出来。】 
  为实现搬迁群众“自我造血”,中科院扶贫团队设计水果、甘蔗、畜禽、蔬菜四大生态产业,构建“科研单位+公司+示范基地+农户”创新模式,组建科环扶贫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开展企业化科技扶贫。从土地开垦到种苗供应、技术培训、农产品销售等提供一条龙服务,20多年来,共引进新技术22项、新品种47个,培训农民8400人次,让曾经的石山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这一扶贫模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肯福模式”。
  【同期声 环江思恩镇三乐村肯福屯村民刘胜友:4月份卖菜,5月份就卖豆,6月份卖西瓜,8月份9月份就开始捡板栗,一年四季都有收入。】
  【同期声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 环江县委常委 副县长曾馥平:老百姓发展内生动力非常强,我们肯福示范区移民当时(每人)年平均收入不足300元,到2019年人均收入达到14460元左右,这个是远远超过了全县平均水平。】
  依托科技扶贫,环江大力推广红心香柚、砂糖桔等水果种植产业,总面积达14万亩,带动农户1.1万户,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约2100户,促进贫困户年均增收3000元。
  针对未搬迁农户,中科院扶贫团队经过近20年研究,集成多项林下放养技术。截至今年8月底,重点构建了林果、林药、林草、林农核心示范区5300亩;建立岩溶区禽畜仿野生林下放养示范区。“种草养牛”“种桑养蚕”等保护性发展模式成为环江产业名片。全县发展林下种草18万亩、养殖菜牛13.2万头,贫困户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推广的“次生林+山豆根”等林药复合种植模式近10年种植面积1.1万亩,直接带动贫困户590户,户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
  【同期声 环江下南乡乡长覃良伞:中科院过来进行技术指导建设牛棚,改善了人居环境,种植牧草初步形成了规模化,提高了收入,增强了群众的信心。】
  26年来,中科院举全院之力对环江大力实施科技帮扶,争取科技支持项目30多项,累计投入帮扶资金3500多万元,有力地带动了当地生态环境建设和精准扶贫,也为西南生态脆弱区的精准扶贫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示范样板。2019年底,环江已有6.59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今年5月,环江退出贫困县序列,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
  【同期声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浩:我们既把我们的论文写在SCI论文上,同时又把我们的技术成果应用在这个扶贫大地上。】
  【同期声 环江县委书记黄荣彪:中科院定点帮扶环江20多年来走出一条环境改善、经济发展、群众增收的绿色发展之路,为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贡献了科技力量,我相信有总书记的深切关怀,有中科院的倾情帮助,我们毛南人民的生活会越过越红火,环江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评论

共有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14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