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工业重镇柳州,青年工匠庞淇文坚持理想,匠心筑梦,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汗水,从一名普通中职院校毕业生快速成长为全国技术能手,近日,他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我的青春印章】特别策划,今天我们来认识这位创新自强、毫厘必争的“数控匠人”。
上午8点,柳工传动件公司变速箱铸件区域开始了新一天的忙碌,刚从北京载誉归来的庞淇文跟往常一样对每一个环节仔细指导把关。毫厘必争,是他对自己、对工作永恒不变的要求。劳模在身边,也让大家干劲更足了。
工作15年,庞淇文共获得大小荣誉70多项,证书加起来连24寸的行李箱都装不下,鲜花和奖状背后的他,曾经却是一名调皮好动的少年。
爱“拆家”的庞淇文初中毕业后选择就读中职院校数控加工专业,这也充分激发了他的动手能力和潜力,苦练3年便在全国技能大赛中崭露头角,2011年毕业后,庞淇文如愿进入专业对口的广西柳工,成为传动件公司的一线工人。数控加工的流程大致是根据设计图纸选择合适刀具,再通过编程调动刀具,在机床上完成车、铣、刨、磨、钻、镗、冲等操作,将一个个金属毛坯加工成一件件精密零件。
刚参加工作一年,这名初出茅庐的22岁小伙就在人才济济的柳工成为数控加工中心的“技术状元”,可熟悉庞淇文的人都知道,哪有什么天赋异禀,只不过是笨鸟先飞。
“魔鬼训练”有多苛刻?庞淇文将2000多把刀具的结构、尺寸、作用一一熟记于心,练就了“蒙眼辨刀”的绝活。他还反复操作刀具试切,将加工误差压缩至5微米以内,不及头发丝直径的十分之一,堪比用“关公大刀”耍“绣花针”功夫。
2017年,柳工成立“庞淇文先模创新和工匠工作室”,团队成立伊始,电驱动变速箱箱体的试制难题就摆在了大家面前。他们要从上千把刀具中选出最合适的30把,把十几道工序优化成最便捷的3道;试制过程中,温度波动0.5℃、刀具磨损1微米,都有可能导致零件报废。
庞淇文带领团队克难攻坚、摸着石头过河,成功实现电驱动变速箱的从无到有、批量生产,填补了国内在这方面的研发空白。2019年,柳工发布搭载这款电驱动变速箱的自主研发全球首台电动装载机856H-EV。
2022年末,柳工引进3台德国数控加工设备,但洋设备在运行中出现了“水土不服”的情况,难以发挥作用;庞淇文凭着毫厘必争的不服输劲头,从零开始学习,花了几个月时间终于将这批设备的操作系统、编程语言、刀具适配等环节摸索清楚。
从业15年,庞淇文共牵头完成80余项技术改造,突破变速箱壳体、行走减速机等核心零部件技术瓶颈,累计为公司创造经济效益超5000万元。今年 “五一”前夕,庞淇文作为1670名全国劳动模范中的一员,走进人民大会堂。他表示,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到柳工视察时的殷殷嘱托,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道路,把创新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广西台 韦嘉欣 邵武军 刘嘉
通讯员 田云
评论
共有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