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到一条焊缝,大到一扇重达数百吨的闸门,过去一年,平陆运河建设者每天都与“毫米”较量,在钢铁与混凝土的交响中锻造过硬品质,写下了高于国标、严于行标的“平陆答卷”。
单扇重达数百吨的人字门,精准安装在直径仅0.94米的蘑菇头上,中心偏差要求不超过1.5毫米,高于国标0.5毫米,犹如“大象绣花”。今年4月底开始,平陆运河施工重点从混凝土浇筑转向金属结构设备安装。在青年枢纽,技术人员原国智正在展开同细节的极致“较真”。
为实现“钢铁巨物”精准吊装,技术人员刘庆忠使用高精度测量设备密切配合,保证每一步安装都走准走稳。单扇人字门分4—6节吊装,每一节门叶吊装、拼接、调整都需要花费4到5天时间。
眼前正在使用的,是高精度全站仪,为避免测量数据受到天气、温差等因素影响,技术人员欧利华与团队制定了“同温、同仪、同测”三同法则,用0.5秒高精度的全站仪将偏差锁定在0.3毫米。
如果说人字门是“运河之门”,那么输水廊道就是“运河血管”,目前,平陆运河三大枢纽输水廊道已建设完成,这里面蕴藏着众多对精度的新突破。为应对最高流速达每秒10米的水流,减少其对混凝土表面的冲击损伤,延长廊道使用寿命,施工方将输水廊道平整度偏差的最低要求定为8毫米,高于国标、行标2毫米。然而想要实现这2毫米的进步绝非易事。技术人员在上百张图纸、数百个日夜中不断打磨,“私人定制”出鹅颈段、驼峰段等“异形模板”。在模板底口施工中创新采用双槽钢形式,使其可上下左右调节,拼接严丝合缝,减少混凝土凸起,从而保证输水廊道平整度。
毫米级的“较真”每天都在进行,这背后离不开多项平陆运河标准的制定。平陆运河集团通过总结大藤峡、三峡等工程建设经验和标准,打磨出“运河标准”,其中多项超国标、行标,也创下了多个国内和世界之最。
从标准制定到实施落地,平陆运河“毫米级”精度的答卷,每一步都走得扎实。截至8月28日,三大枢纽金属结构制造已完成总量的 81.72%,金属结构设备安装已完成总量的19.49%。明年,当通航后的第一艘轮船驶过,蕴藏在这座世纪工程里的“毫米级”答卷,将为运河行稳致远提供坚实守护。
广西台 李陈晨 彭峰 王国宽 吴铭意
通讯员 韦耀尹
评论
共有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