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在湖南十八洞村提出“精准扶贫”,从此,全国各地成千上万个“十八洞村”精准施策,精细“绣花”,织就幸福生活新图景。我国陆地边境线约2.2万公里,边境线上分布着众多村庄。“精准扶贫”提出10年来,边境线上的村庄从摆脱贫困到乡村振兴如何接续奋斗?今年7月起,广西广播电视台派出多路记者深入广西、云南、西藏、新疆、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的边境村庄蹲点采访,记录边境村庄的十年新变化、新生活,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今天开始,《广西新闻》推出融媒体系列报道【精准绣出最美“边”】,我们从广西的中越边境线出发,一路向西、向北,首先来探访广西东兴的乡村新风貌。
行驶在沿边公路上,一栋栋农家小院镶嵌在碧海青山间,美丽乡村如画般掠过。广西沿边公路零起点、广西边海国家风景道、G219国道纪念广场、广西东兴边贸中心……行进路上,一个个与“边”有关的字眼在给我们解锁这座边境小城的乡村振兴密码。东兴边民互市贸易区,广西最大的互市贸易区,大厅里陆续有边民前来办理申报业务,屏幕上实时显示申报人数、车辆、货量等信息。
项光全、陈培勤夫妇,曾因务工就业不稳、无安全住房,精准识别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5年,像他们这样的情况,在距离中越边境线0-3公里的河洲村有30户,而在东兴市有730户。如何让贫困户靠“边”致富?东兴市创新“边贸+扶贫”模式,建立边民互助小组,边民抱团参与边境贸易,这一做法还被评为全国商务扶贫典型案例。
加入边民互助组,项光全夫妻俩靠“边”年收入超万元。他们还在河洲村委的指导帮助下,种植咖啡豆、玉桂,多元拓宽增收渠道。
照片里这间18平方米的土坯房,曾经住过项光全家里三代人,现在已经成为回忆,取而代之的是宽敞明亮的两层新楼房。2017年,项光全一家摘掉“贫困帽”,敲响幸福门。
红薯、百香果、番石榴、玉桂、咖啡豆、兰花、月季……30多幅色彩缤纷、妙趣横生的墙体彩绘,记录着这十年河洲村的产业从一到多的演变。如今,多种产业在这片土地上开花结果,助力村民搭上乡村振兴“快车”。
这片五颜六色的“花海”,曾经是河洲村的撂荒地。2020年,河洲村委和月季种植户林梓仪合作,把“荒地”变成了东兴市中越边境线上最大的月季种植基地。
现在月季种植基地还成为河洲村直播带货培训基地,不少村民在这里学会了把手机变成“新农具”,将河洲村的农特产品卖到全国各地。
村民们合力在“边”上掘金、地里挖银,2022年,河洲村人均收入16500元,村集体经济超10万元。今年,东兴市继续筹措各级衔接资金9000多万元,发展河洲村等边境村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加速跑”。
东兴市有23个边境村,每个村各有不同。如何进一步整合各村优势资源,实现业态互补,串起边境“幸福产业链”?一场头脑风暴又在几个村子的带头人之间展开了。
“抱团”促振兴,未来更可期。在东兴,河洲村、竹山村、长湖村、江那村、大田村……一个个沿边村庄继续下足“绣花”功夫,解锁振兴密码,绘就和美底色,绽新颜展新姿,奔向共同富裕。
广西台 马铁护 赖秋羽 周藤静 谢立
东兴融媒 韦勇
评论
共有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