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积极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不断探索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新办法、新途径,持续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推动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壮族群众赵凤音是玉林市玉州区玉城街道南观社区的网格员,街坊邻居遇到小矛盾小困难都喜欢找她调解、帮忙。可10年前她从百色过来时,因语言不通难以融入当地,工作也没着落。南观社区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积极帮她申请创业资金、解决生活难题。
南观社区居住着汉、壮、苗、瑶、满、回、垌、土家等多民族同胞。社区创新推出“10分钟服务圈”服务新模式,承诺社区接到求助电话10分钟内有社区工作人员到现场为他们解忧、解困、解难。
对各民族群众的包容和温暖,已经成为众多外来人员在广西各个城市扎根发展的最大动力。广西各级各部门增强“一盘棋”意识,不断完善和健全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格局。特别是把城市民族工作重心下沉,让民族政策在社区基层落地。近年来,我区全面贯彻落实《城市民族工作条例》,印发加强和改进社区民族工作的实施意见,制定实施一系列有关政策配套措施,把城市民族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有序推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市民化,提升各族群众的幸福感、归属感、认同感。
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民族工作要把着力点放在社区,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在北海市银海区银滩镇,贵兴社区是典型的各民族共居城市社区,住着汉、壮、满、傣、蒙古、朝鲜、达斡尔等17个民族群众,流动人口占比约59%。该社区以“党建+民族团结”模式,帮助辖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更好地融入城市。
在城市民族工作中,我区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和持续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打造“壮族三月三”等民族特色文化品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柳州市鱼峰区天马街道大龙潭社区,生活着壮、汉、苗、瑶等17个民族共8000多位居民。该社区通过“民情唱谈会”方式,把社区建设成为各民族守望相助、相敬相爱的幸福家园。
当前,我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比较多的南宁、柳州、桂林等城市,都建立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各地结合实际,健全各族群众融入城市的政策导向、制度保障和激励机制,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数字化系统,创造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帮助各族群众解决就业落户、社会保障、就医就学、租房租赁等问题。
广西台综合报道
评论
共有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