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耐药性恶性疟疾在世界范围内疯狂蔓延,不断进化的恶性疟原虫对奎宁类药物产生了抗药性。致死率最高的耐药性恶性疟疾威胁着全世界数千万人的生命。
当时,战火焦灼的越南战场上,耐药性恶性疟比武器更迅猛地削弱了交战双方士兵的战斗力,因疟疾造成的减员超过了战争的减员。
(疟疾造成的减员十分严重)
1964年,一个越南代表团来到中国,在与毛泽东主席会见时谈到:越南南方疟疾流行严重,希望帮助解决疟疾防治问题。毛泽东主席说:“解决你们的问题,也是解决我们的问题。”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曾出现两次疟疾大范围的暴发流行,最高峰时全国疟疾发病人数超过2400万,90%以上集中在河南、山东、江苏、安徽和湖北五省。国务院组织疫情最严重的五个省组成五省疟疾联防机制,统一指挥,协同作战。
1967年5月23日,一个代号为“523”的会议在北京召开。当时的人们还不知道,这场以研发抗药性疟疾的防治药物为核心的会议,会直接影响着全世界抗击疟疾的前景。
(“523”项目成员——屠呦呦)

(“523”项目成员——邓蓉仙)
(“523”项目成员——李国桥)
随后,中国成立“523”项目,北京、上海、广东、广西等省市的60多个单位的500多名科研人员结成了一个大协作攻关的科研团队,研发抗疟新药。“523”项目组一方面运用现代医学手段,筛选化学物质、合成新的化合物;一方面凭借中国深厚的中医药实践,从传统中医学寻找突破口。
1969年1月,中医研究院参与“523”项目,屠呦呦被任命为项目小组组长。
(青年屠呦呦在实验中)
屠呦呦团队在浩瀚的中医药书籍、药方中寻找治疗疟疾的中药。从1970年2月开始,屠呦呦团队对包括中药青蒿在内的中草药反复试验筛选。最终,他们发现,中药青蒿在历史中出现的机率最高。
(含有青蒿素的植物黄花蒿,即中药青蒿)
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团队分离获得的中药青蒿中性提取物粗样品显示,对鼠疟原虫百分之百抑制率。
1972年底,屠呦呦团队成功分离出青蒿Ⅱ号结晶。
(青蒿素结晶)
随后,云南、山东也相继提炼出青蒿素。一种乡间小草,正式踏上了它治愈疟疾的历史舞台。
系列纪录片《灭疟记——中国消除疟疾纪事》广西卫视12月4日21:10播出第1、2集,敬请关注。
评论
共有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