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曾经历战火的洗礼,是抗战时期中国大后方的文化中心,也被称为“抗战文化城”。《救亡日报》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一份统战报纸,在广州沦陷后迁至桂林,成为中国共产党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舆论阵地之一。【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今天我们走进桂林救亡日报社旧址。
在桂林市秀峰区太平路4号,一座两层砖木结构的楼房静静伫立,青灰瓦顶搭配暗红木窗,古朴的砖木肌理在周遭的现代建筑中愈发显得沉静,这里便是《救亡日报》在桂林的旧址。推开木门,仿佛能听见八十年前油墨与纸张摩擦的声响,穿透时空,叩击着今天人们的心灵。
当时的桂林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抗战文化城”。49家印刷厂月排字量超4000万,2000余种图书在此诞生,《救亡日报》等11家报刊开辟的“漓水”“救亡木刻”等专栏,更以鲜活的文字与艺术,将救亡图存的呐喊传遍西南。
1941年皖南事变后,这份呐喊被迫中断,但它留在太平路4号的印记,早已融入桂林的文化血脉。如今,旧址的砖木结构依然坚固,墙上斑驳的痕迹仿佛还能映出当年编辑们挑灯夜战的身影。
站在桂林救亡日报社旧址前回望,这座小楼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它的物理空间。它不仅是一份报纸的办公地,更是一个民族精神抗争的缩影。从“抗战文化城”的荣光到如今旧址的静默,它始终在诉说:文化的力量,足以穿越战火,成为民族复兴路上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铭记这份力量,便是对那段岁月最深刻的致敬。
桂林台 文涛 龙玉平 徐婷 李灿 余曈桦
评论
共有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