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NEWS

首页>新闻 > 正文

让每个孩子都有成才的机会

2018-11-22 15:58:5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帮助孩子成长不仅靠意识和态度,更应讲求科学方法,彰显教育的智慧

  少年儿童代表着希望和未来;关爱孩子成长,体现着社会的温度。现实中,很多事情都强调“从娃娃抓起”,着眼的是为孩子们拓展教育资源、创造更好环境,让孩子们从小就养成良好习惯。但也有一些地方机械理解了“从娃娃抓起”的良苦用心,丁点儿的事都讲“进校园”,凡事都要求“大手拉小手”,将此当作重视某项工作的标配,这就有点过犹不及了。

  学校是孩子成长的园地。近年来,从传统文化进校园,到救护知识进校园,再到禁毒进校园,不少活动主动走进学校,既反映出对孩子们的关心呵护,也丰富了校园文化、拓展了学生视野。一些走进校园的活动策划精心、实施细心,能对学生起到实实在在的帮助作用。比如,针对交通安全教育,有的学校与当地交管部门合作,把大卡车开进了校园,请交警将卡车四周划分出不同区域,让孩子们在驾驶位观察后视镜。如此,驾驶盲区便一目了然。这种注重实物展示和亲身体验的做法,远胜于从书本到作业本的传统教学。

  应当看到,也存在一些“进校园”项目,只重形式不看效果。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有100多项相关工作进校园。在有些地方,各类部门甚至采取下任务、定指标、搞检查等形式推动工作“进校园”。类似活动如果过多过滥、不加分别、缺乏统筹,反而容易给学生增添负担。长此以往,不仅让老师和学生疲于应对,也违背了关爱孩子的初衷。类似活动一旦陷入形式主义的窠臼,也影响了一个地方或部门的工作作风。正因此,我们应当警惕相关工作中存在着的“四风”新表现,有针对性地防范并加以破解。

  多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尊重教育规律,一切从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从娃娃抓起”就能很好促进孩子们成长成才。帮助孩子成长不仅靠意识和态度,更应讲求科学方法,彰显教育的智慧。关注孩子们真正的兴趣和天赋,同时注重循序渐进,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兴趣、爱好、需求以及接受程度因材施教,这样才能让每个孩子都获得成长成才的机会。

  办好教育事业,是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的共同责任。其实,只要开展合理、针对性强,进校园活动大有裨益。类似将大货车“搬上”课堂的活动,就有很强的针对性。人的成长成才需要经历必要的过程、遵循一定的规律,离不开时间和耐心的考验,对正处于成长期的孩子们来说,并不是任何事情简单一“抓”就都灵。不务虚功、注重实效,真诚与孩子沟通,悉心呵护孩子成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切实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

  《 人民日报 》( 2018年11月19日 09 版)

评论

共有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14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