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NEWS

首页>新闻 > 正文

【城市记忆】南宁中山路:光影流年远 美食烟火香

2018-10-02 14:29:24 来源:广西电视台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曾经说过:"城市的记忆,也是群体的记忆。要从城市的历史命运与人文传承的层面上进行筛选,把必须留下的记忆坚决守住。"可以说,城市记忆的发展变化,既承载着历史,见证传承,也传递出时代的精气神。而对于一座城市来说,街巷是其成长发展的重要裁体之一。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有些老街已不复昔日繁华,但也有些老街修葺一新,焕发出新活力。献礼改革开放40周年·自治区成立60周年,经济新观察推出特别策划《城市记忆》,我们一起追寻城市发展的痕迹,见证城市文化的传承和活力,今天让我们走进南宁市中山路。 

  记者  杨康:有人说,中国有多少城市,就有多少条中山路。它们虽然叫同一个名字,却有着不同的风景。提起南宁中山路,你会想到什么?老友粉?烧烤?凉茶?撩螺?其实,美食只是中山路的一部分,在这条总长不足千米的街道上,还拥有着商埠的繁华,世事的沧桑,文化的传承,以及城市记忆。

  林徽因说:爱上一座城,是因为城中住着某个喜欢的人。其实不然,爱上一座域,也许是因为一道风景,也许是因为一段往事,也许是因为那条怎么逛也逛不腻的老街道。中山路,就是那条会让你爱上一座城的街道。透过雕花窗棂洒落的晨光,青苔和爬山虎占据的墙角,中山路的一天在市井生活的嘈杂声中开始。 “白天如草堂,晚上似天堂”,是外地人对中山路的印象,跟周边极具现代时尚气息的高楼建筑相比,这里的每块砖都写满了岁月的痕迹,是老南宁人心中沉甸甸的记忆。(寓意情调镜头拍摄街道,岁月感、生活感。)

  中山路老居民:那个时候还没有。(记者:那是什么样的)木板的,全部木板的,(后来呢)后来直接找那个砖头起出来了,起房子。又没有车过来,小孩子跑来跑去,又没有车过来,老人家在这里聊天,早上去河堤那里玩。

  记者  杨康:我现在所站的地方,就是在我手中这张老照片里的位置。中山路原为马草街,后因“孙中山文化”的影响,加上全国各地省会城市中心区都有中山路,且马草街位于南宁中心街区,于是改名中山路。中山路上最具特色的就是骑楼,骑楼在岭南一带的兴起,得益于商业的繁荣。漫步中山路,行走在两侧骑楼的中间,我能感受到,浓厚的岭南特色为骑楼增添了地域风情,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炎炎烈日,骑楼的走廊成为庇护之所,街坊邻居在这里纳凉吹风,闲时唠唠家常,滋生着城市最日常的家长里短。

  霞姐老牌瓦煲饭创始人  吴远霞:我不是一个地道的南宁人,不过我来南宁已经很久了,我老是听起人家提起南宁市有个中山路,所以我想去中山路看一下,一来到中山路,我就决定在中山路开个瓦煲饭店,所以一开就是二十年。不过当时的中山路不是一条很完整的美食街,周边都是一些老居民区和一些各种各样的商铺,我开了瓦煲饭之后,周边老城区的人和好多南宁二中的学生都来我们这里吃瓦煲饭,他们不是住在附近的学生,他们下午放学以后来我这里吃了瓦煲饭,就回去自习了。周边也有一些做生意的商贩,也来我们这里放一点东西,所以在南宁市,中山路就已经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了。

  记者  杨康:一份金牌全家福,配上腊肠、叉烧、虾、鱿鱼的混搭,再加上点辣椒酱,这特有的味道早已成为南宁人味蕾中的一回香。走出霞姐瓦煲饭,顺着河堤方向走去,街口转角,寻常小院,铁门紧锁,谁能想到,这里竟是南宁历史上第一个近代高科技引入的地方——邕州电报局。

  中国电信广西公司顾问  胡晓欢:1883年12月两广总督张树生,他奏请朝廷要建立一条(电报)线路,这条线路的是从北京到广州,然后广州往龙州延伸,因为龙州是我们的边塞。当时健这条电报线的时候电报总局的资金是很紧缺的,电报总局就采取了一种方法就是招商,就是梧州到广州段,在广州境内的它通过民间的资金来招商来新建这条线路,而梧州到南宁,经南宁到广州,它是由官方来投资的,这个线路是在1883年12月建的,恰恰是中法战争的开始,到了1884年的4月这条线路全部都完工了,南宁关电局也就成立了,建立的时候是建在粤东会馆,今天的壮志路22号,就是咱们邕宁电报局的前身。我们这个局设立以后,军情基本上可以沿着电报线直递,直传到北京,在第二阶段战争里面,尤其是在南关大捷的时候,它发挥很大作用。 然后到了1913年的时候,中华民国建立了,建立以后,它就不沿用南宁关电分局了,就改成邕宁电报局。到了1916年的时候,这个局址设在苍溪城门,城楼上,苍溪城门,就是估计也是在我们现在的民生路和当阳街这一带。当时苍溪城门,就我们南宁的八大出城的出口之一。所以到了1923年的时候,我们电报局已经是第三次搬迁,搬到这个地方来。1950年的时候咱们成立广西电信管理局,局址设立在这里,作为它的办公地址放在这个地方,它为南宁电信的起步阶段,转接国民党时期的这个电信到新中国建设时期它起了很大的作用。军事任务完成了以后,电报扩展到民用、商用、老百姓的使用,为我们经济发展而服务,因为它除了这个文化印记标签作用之外呢,它还有一个就是社会服务和经济服务,这么一个功能、标签。

  记者  杨康:中法战争结束后的百余年来,电报从一度最重要的通讯方式逐步走向了衰落,但这并不影响邕宁电报局也成为见证南宁变化与发展的时代标志。

  白天的中山路悠悠的叙述着自己的历史,安静而宁和。华灯初上,此时,白天大门紧闭的店铺纷纷点亮了招牌,瞬间人潮汇集,完美饕餮,余香袅袅,中山路摇身一变,成了南宁城中历史最悠久却扔然最有活力的美食夜市。

  记者  杨康:中山路的夜市之所以深受大家的喜欢,不仅仅是因为这里聚集众多的美食,而是当你走进这里,就能感受到温暖的市井气息。市民游客在这里享受美食所带来的幸福感,而对于居住在这里的老居民来说,这里还有他们的一份创业故事。

  昌记美食第三代传承人 钟鹄聪:我们昌记企业的历史是从1980年一架小吃扁担摊开始的,1983年在中山路路头开了第一家门店,主打玉林特色小吃云吞、手工牛肉丸和石磨剪刀蒸粉。38年后的今天,我们已经开了昌记美食、家味村和那小楼三个餐厅和昌记牛巴粉店,我父亲一直坚持要用独有的秘方和独特的制作特点来细心经营。

  在中山路上,昌记可以说是见证和延续了这条路的一些故事。从一开始来到中山路,见到的都是鸭红汤、现蒸粉饺、老友粉、炒田螺、冰糖甜水这些老南宁小吃,到越来越多的台湾小吃、成都小吃、广州小吃的加入,还有越来越多的邕味大排档,逐渐形成了一条专业的美食街。我们的食客很多都是几十年的老客人,从顾客吃成了朋友,这就是咱们中山路的人情味吧。

  说到变化,肯定是有的,城市在发展,中山路也在变化,有些老市民搬迁了,有些老牌子的美食摊、小吃铺也不做了,有时我常常会担心,我们这些有回忆的老南宁印象会不会慢慢被淡忘啊。所以我和我们昌记特别希望用另一种方式去保留老南宁和老中山路的这些回忆,我们准备开创第四个品牌叫做中山印象,通过我们昌记中山印象这家店,我们希望能够去让更多南宁人去回忆起南宁独有的味道,让中山路的美食文化得以延续下去。

  记者  杨康:对于南宁人来说,饭可以不吃,但粉是离不开的,尤其是南宁人最爱的老友粉。中山路上也有这么一家老友粉店,可是说南宁老友粉里绕不过的一碗传统滋味。

  复记老友粉董事长  黄新德:我们家原来是在中山路170号,当时搞复记老友粉的时候,我下岗了以后,到底出路在哪里,就想到那个老友粉,在南宁已经没有很多人去做成以前老的味道,所以讲的话,我就决定做老友粉,就把南宁市的那个老友粉的味道传承下去,我在那个做的过程中也是找了很多饮食公司的老师傅和老人,通过他们的指点慢慢摸索,老友粉的味道比较接近以前这种味道,我原来从开始的时候也是从十几斤粉来做,后来慢慢的话做到每一天五六百斤粉,还有那个依面、粉利,也可以按照这个老友粉老友面的味道来做成,得到相当南宁市顾客的认可,而且的话也把这个味道传承到广州香港,很多的地方。我那个复记的名称主要是为了恢复南宁的饮食文化,就叫复记的意思。随着城市的拆迁,中山路附近的人都都搬走了,但是他们在搬走的情况下,住的比较远,他们也从大老远的地方,别回来吃我的老友粉,回忆一下这种饮食文化。

  千年沧海桑田变迁,千年历史文化积淀,造就了南宁人自己的中山路。中山路更是南宁一个珍贵的城市符号,承载了南宁的记忆。如今的中山路,已经迎来了旧改项目第一期工程,未来这里将打造成集中心商务、时尚购物、休闲美食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

  复记老友粉传承人  黄宇:随着南宁的一个发展变迁,这个承载着南宁饮食文化和记忆的地方,可能将不复存在,但是,复记一直在坚持做好这一碗粉,而这一碗粉不只传承在我们复记人手中,更留在了南宁人的记忆里,我们复记人会以品牌连锁的一个形式,将南宁的老友文化在复记人手中传承下去。

  记者  杨康:中山路,不论是当年鳞次栉比的商业街,还是现在蜚声内外的美食天堂,它都承载着南宁人满满的回忆,见证着南宁的历史,不论今后,改造后的中山路将以什么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都无法抹去它曾经的光芒,也许这就是中山路特有的南宁烟火气吧。

评论

共有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14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