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NEWS

首页>新闻 > 正文

体育口号的时代印证

2011-07-01 11:13:06 来源:新华网
    (记者张寒、赵仁伟、李铮)每个工作日上午10时许,北京闹市区的一家单位大院总是会响起健身音乐。对这家单位的一些工作人员来说,每天上午15分钟的锻炼已经成为他们工作和生活中的一种习惯。他们正践行着那句目前已经被广泛传扬的口号:“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

 

 

  中国体育事业的历史进程映照着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党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所传扬的体育口号、倡导的体育精神无不投射着时代的追求、历史的足印。它们有的为特定时代的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力;有的在不同阶段被赋予了不同的历史内涵和外延,至今仍发挥着积极的社会效力;而有的则与打开了国际视野的中国人一起奏响新时代的最强音,闪耀着不可磨灭的人文光辉。

 

 

  特殊的时代背景催生特定的体育口号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国家危难之时。从建党之初起,共产党人的体育理念就无不与民族危亡、国家命运、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著名口号出自毛泽东同志1917年发表于《新青年》杂志的文章《体育之研究》,“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的论断正是青年毛泽东对“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作出“此甚可忧之现象”的判断之后发出的疾呼。

 

 

  无独有偶,年轻的周恩来在1915年写就的一篇文章中引用了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社会主张,以劝说好友加入学校足球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同样将体育锻炼与公民的社会责任联系在了一起。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体育始终被视为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到中央苏区苏维埃政府的建立,从两万五千里长征到陕甘宁边区红色政权的确立和巩固,这个时期的体育运动与军事训练密不可分,每个体育项目都有“战争需要”作注脚,强调强身健体直接与“革命技能”挂钩。“体育出战斗力”是那个特定时期的体育口号。“为抗战动员起来”的号召也不失时机地出现在1937年全苏区“八一”抗战动员体育运动大会开幕式上。

 

 

  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院长季浏指出,那个特定历史时段的体育口号“表达出‘健身强国’的体育思想”,而根据地的体育运动也在这一体育思想的指引下,于抗战期间“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出现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广大人民群众热情参与体育运动的壮观场景”。

 

[nextpage]

      1949年10月,毛泽东同志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摆脱战争阴霾的中国人终于盼来了渴望已久的和平。取得了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也从这一刻起将工作中心转移到强国富民上来,而新中国的体育事业则与百废待兴的国家建设一起步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1952年6月,毛泽东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挥笔写下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12个大字,从而成为引领中国体育发展近60年的核心体育思想。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新中国的体育事业开始了自己的奠基之旅,逐步建立健全各级政府体育管理部门,兴建体育场馆,组建优秀运动队,建立体育学校,一步步为新中国体育搭建起崭新的发展平台;第一套广播体操、课间操、工间操,推行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等等,群众性体育运动就此蓬勃展开;第一届全军运动会,第一届全国工人体育运动大会,第一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第一届全国运动会……运动会成为人民的节日。

 

 

  在党的重视、关怀和指引下,体育运动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焕发民族精神、鼓舞人民士气的重要途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也由此成为整个上世纪60年代最重要的口号之一,并由此衍生出“为革命锻炼身体”“锻炼身体,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健康的身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等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体育口号。

 

 

  1958年,刚刚调入国家集训队的内蒙古摩托车手赵玉斌训练中惊喜地遇到前来视察的贺龙元帅。在时任国家体委主任的贺龙元帅与他谈心的过程中,一句“你们一定要把‘东亚病夫’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让他牢记在心、永生难忘。在这样的自强精神鼓舞下,中国体育自20世纪60年代起逐渐在国际体坛崭露锋芒,1956年举重运动员陈镜开为中国打破第一个世界纪录;1959年,乒乓球运动员容国团为中国获得第一个世界冠军。

 

 

  在1961年的第26届世乒赛男子团体决赛中,中国队4:3领先上届冠军日本队,逼近胜败在此一举的决定点。将要第三次上场的容国团在场下哭了,前两次上场中输了两盘,这回他发誓要夺得一分,并喊出了“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的口号。振奋起精神的容国团随后一举挫败有“凶猛雄狮”之称的星野,为中国首次问鼎斯韦思林杯赢下制胜一分。赛后,“人生能有几回搏”作为一种精神鼓舞了共和国一代代年轻人。

 

 

  中国奥委会原秘书长魏纪中说:“新中国成立不久,当时一穷二白,还有一些屈辱的历史记忆。中国人在体育比赛中取得的突破起到了鼓舞民心、提升全民族士气的作用。”

 

 

  与这些直接转化为社会推动力的体育口号相比,有些口号看上去似乎局限于体育本身,却因其在特定历史时期对体育事业发展所起到的突出推动作用,而成为有价值的“历史功臣”。

 

[nextpage]

      60年代,由于运动员在赛场上屡创佳绩,运动员们的口号也成了当时最受追捧的流行语之一。除了容国团的“人生能有几回搏”,最普遍的就要算“革命加拼命”了,投射到体育界便是“三从一大”和“三不怕五过硬”,前者是体育界从军队借鉴过来的,即“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训练”,后者则具体解释为“不怕苦、累、难,思想、身体、技术、训练、比赛过硬”,鼓励运动员们场下刻苦训练、场上为国拼搏。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两句口号对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靠着“举国体制”、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新中国成立初到上世纪80年代、中国方方面面都跟世界先进水平有很大差距的情况下,中国竞技体育挤进了世界先进行列。北京体育大学传媒系副主任毕雪梅认为,新中国成立之初需要向世界展示自信与自强,这样的体育口号正反映了当时体育被赋予的特殊含义。

 

 

  20世纪70年代,体育运动成为新中国与世界沟通的一个重要窗口。1971年名古屋世乒赛前夕,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即将出征的中国乒乓球队时提出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口号,而正是在那届世乒赛上中国乒乓球队与美国队选手一次机缘巧合的邂逅成就了外交史上“小球转动大球”的一段佳话。从两队在世乒赛后的互访到后来间接促成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乒乓外交”的上演为中美两国关系展开破冰之旅起到了特殊作用。

 

 

  进入80年代,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整个中国,体育事业也成为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渠道。1979年9月9日,17岁的中国跳水新星陈肖霞击败前苏联名将卡列尼娜夺得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女子跳台跳水金牌,次日《体育报》在刊登她夺冠的消息时专门配发了一篇题为《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评论文章,旨在激励中国体育健儿在亚洲乃至世界体坛为祖国争得荣誉。

 

 

  1981年3月中国男排在香港举行的世界杯排球赛亚洲区预选赛上反败为胜,3:2力克亚洲劲旅韩国队。胜利的喜讯传回国内,北京大学近4000名大学生激动地自发走上街头,庆祝这一振奋人心的胜利,他们高唱国歌,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响亮口号。

 

 

  毕雪梅指出,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正努力走向世界,也希望让世界了解中国。“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和“团结起来,振兴中华”这两句体育口号的提出不仅代表了体育界的目标,也反映出中华民族的精神、希冀和奋斗方向。

 

[nextpage]

      永恒的口号历久弥新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理念的进步,有些体育口号被赋予了新时代的内涵,有些则以与生俱来的高视角超越了其所诞生的时代,成为历久弥新的永恒追求。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喊响的第一个也是最著名的体育口号——“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其指导思想从提出的第一天起就为中国体育事业确立了基调,即中国共产党发展体育事业的根本目的和任务是为人民服务。北京体育大学副校长池建教授指出,由于中国社会当时与外界基本上是处于一种隔离的状态,还没有参加世界比赛,也没有奥运争光这个主题,因此那个年代体育的功能更多地强调于它怎样增强人民体质,怎么样服务于社会,更接近于我们现在提出的全民健身的概念。

 

 

  “在这个题词的指引下,中国体育运动的发展带动了中国整个社会的发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可以说体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力就从这个题词开始,”池建说。

 

 

  从新中国成立之时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到90年代的“全民健身,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再到2004年问世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传承的体育口号无一不彰显着党和政府对人民健康的重视。

 

 

  不光是领导人的体育思想,有些自下而上的体育口号也唱响着永恒的主旋律。

 

 

  上世纪60年代,容国团的“人生能有几回搏”在当时就超越了体育的范畴,成为各行各业激励自己、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的座右铭;五十年过去了,这句口号而今看起来依然吻合时代脉搏,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正如池建所言,“人生能有几回搏跟其他精神比起来更加贴近每一个人”,他就亲耳听过很多青年人在高考走进考场前说“我不要紧张,一定要把自己正常的水平发挥出来,人生能有几回搏?我今天就是来搏的”,还有人在人生的第一个工作面试前告诉自己“人生能有几回搏?今天的面试对我职业生涯具有很大的帮助”,用这样的话来激励自己。

 

 

  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许海峰为中国实现了奥运金牌“零的突破”。如果说体育口号折射体育理念和社会发展的变化,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那么“零的突破”便集中体现在体育事件对整个社会的凝聚和激励效应。它在20世纪80年代同样凝结为女排精神,在“顽强拼搏,为国争光”口号的引领下,一种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被铸进中国人的精神价值观中。

 

 

  人们耳熟能详的还有中国乒乓球队60年代的口号“胜了从零开始,败了打翻身仗”和时至今日仍挂在乒乓国手们嘴上的“走下领奖台,一切从零开始”,听上去类似的两句话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闪耀着同样的智慧光芒。正是在这种朴实辩证的思想指导下,中国的乒乓球运动得以在技术创新、体制护航、群众基础雄厚的多重保证下保持50余年长盛不衰。

 

[nextpage]

      新时期的体育口号彰显国际视野和人文关怀

 

 

  随着时代的进步,体育口号也在变迁发展,真实地记录着从小体育到大体育的历史演变。

 

 

  2005年6月26日,北京奥运会主题口号发布仪式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举行,“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One World One Dream)的主题口号甫一与世人见面,便以其开阔的国际视野赢得了世界的赞许。这个奥运主题口号没有把目光局限于金牌甚至体育本身,而是把“理解、友谊、团结,和平竞争、公平比赛,为建立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作贡献”的奥林匹克价值观包含其中,表达了人类对未来体育运动和世界发展的美好愿望。这也是中国第一次提出包含着浓烈国际化特征的体育口号。

 

 

  专门对体育口号这一烙着民族文化印记的特殊文化现象进行研究的襄樊学院教育学院教授周红萍就指出:“当时体育口号的精神实质,就是要展示国威、振兴祖国。到了21世纪,中国体育乃至经济社会发展都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个时候体育口号所体现的时代特征与精神内涵,更重视全球化以及人文与和谐。”

 

 

  北京奥运会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提出,凸现中国体育口号60多年体育价值观的一次飞跃,同时也明白无误地传达着这样的理念:中国竞技体育的目标已经不再是单纯地拿金牌争第一,而是强调“健康重于金牌”的人性化理念。由于有这样的理念指导着新时期的中国竞技体育,中国体操队没有让有伤在身的李小鹏和杨威上场,而是毅然放弃了北京奥运会的跳马单项比赛;因为这样的理念已经渗透进全社会的各个角落,深孚众望的刘翔因伤退赛后仍得到了普遍的理解和民众的祝福。

 

 

  “健康重于金牌”的理念还在中国体育事业的未来发展道路上衍生进化出了“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的口号。2009年,国务院确定8月8日为“全民健身日”,10月1日《全民健身条例》开始正式施行,从法律法规层面确立了体育的本质属性和根本任务。

 

 

  近年来,随着党和政府越来越强调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理念,体育事业也越来越重视人文色彩,弘扬人性光辉。健康、快乐、和谐、人文、参与……一些带有人文色彩的口号也应运而生——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倡导“阳光体育,快乐足球”,2005年江苏举办第十届全国运动会时提出“体育的盛会,人民的节日”,四年后山东在举办第十一届全运会时叫响了“全民全运”,2010年年底广州亚运会流行“激情盛会,和谐亚洲”的口号以及提倡“创造新生活”……这一句句新时期的体育口号无不彰显回归了体育本质的中国体育正朝着更加人性化、全民化、生活化的方向发展。

 

 

  非凡的发展历程,难忘的口号变迁,变化的是时间,沉淀的是内涵。体育口号的变迁就是一帧帧影像,回放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历程。

 

 

  我们曾经因为这些体育口号而感动和奋起,我们也将伴随着越来越多具有鲜明特色的体育口号而见证共和国的发展壮大,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评论

共有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14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