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NEWS

首页>新闻 > 正文

第五届自治区道德模范【敬业奉献类】潘文石

2019-09-28 00:12:04 来源:广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潘文石,男,汉族,1937年1月出生,民盟盟员,北京大学崇左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主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40年来,他一直奋战在野外科考、探索自然、保护环境的一线,坚守和实践着一名生物学家的理想与信仰,并感召着一代代年轻人投身到野生动物的调查研究与保护之中,引导和启发了越来越多的大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推动“美丽中国”之梦的实现。他先后获得包括国家教委科学进步一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在内的10多项中国国学级奖章,以及荷兰王子颁发的保护野生物金色诺亚方舟金奖、世界野生生命基金会颁发的鲍尔.盖提奖、北美大熊猫基金会的科学特别成就奖、美国圣地亚哥动物学会野生动物保护奖章、福特汽车(自然环境类)环保奖之“长江奖”、福特汽车环保奖之“生态文明贡献”等国际知名项目和荣誉。
  知行合一的行动者。1996年,潘文石奔赴广西,在崇左开启了白头叶猴研究工作。白头叶猴是我国独有的物种,栖息在广西崇左的喀斯特石山里,被公认为世界最稀有的猴类,是全球25种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数量比大熊猫还要稀少。
  上个世纪90年代,当时的崇左县还未脱贫,当地百姓为了生火做饭,不得不烧荒砍伐,甚至偷猎白头叶猴来换钱。这种“贫困—开荒—偷猎—更加贫困”的死循环,让潘文石意识到,“弄官山区自然保护的核心问题,首先是提高当地人的生活水平,然后白头叶猴才会有希望”。为此,他投身于地方的脱贫事业中,他从北京请来医生,医治肆虐于村庄的各种因为卫生条件问题而引发的疾病;他募集资金为村里小学建了一座安全、稳固的教学楼;他拿出自己的奖金在山村修建沼气池,以此鼓励村民不再砍伐森林……在他的帮助下,村民生活越来越好,对森林的破坏也逐渐停止。经过20多年的努力,当地的白头叶猴总量已从1996年的96只,增加到了如今的840多只。他带领团队,逐渐探索出一条兼顾珍稀物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当地人民生存发展的有效途径。
  探索自然的研究者。成功的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潘教授每天起早贪黑,凌晨四点,就开始一天的观察工作,一直到深夜12点才返程,基本和动物同一作息时间,这样的工作状态,几十年如一日。长年的野外科考生活,也让潘教授形成了两小时一醒的“节律”。但每天数次往返35米高的观测台、120级台阶,对于80多岁的老人实在是个不小的考验。在崇左弄官山追寻研究白头叶猴的23年荒野生活,给潘文石留下了不计其数的外伤。刚来崇左,条件仍然十分艰苦,他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只能呆在一个废弃军营的破房子里,没窗没水没电,从没洗过澡,顿顿方便面,每天只是进山看猴子。因为缺少资金,他常常一天只能吃一顿饭。但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他仍然坚守和不懈探索。
  经过近40年的野外科研,潘文石成为了国内保护动物学的巨擘。他的保护与研究,让大熊猫、白头叶猴、中华白海豚三种珍稀野生动物免于灭绝。他的研究思路也从单纯的野生动物研究,逐渐转变为关注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以及动物与人的关系。
  严谨的科研态度。潘文石对待科学一向是不含糊的。他掌握了许多白头叶猴种群生活的第一手资料,但在没有确定之前从不急于发表,他也常常教导学生不能做假记录。
80余岁高龄的他至今依然坚守荒野,在大自然中继续寻找生态文明的最真答案。在大熊猫、白头叶猴、白海豚之后,他的目光又瞄向新的高峰——布氏鲸。目前,他正在积极筹备赴涠洲岛考察鲸鱼,开启学习、研究的新篇章。他说:“科学之路没有尽头,我愿在荒野终老……”

评论

共有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140字